江南一直被書寫 小海詩歌學術研討會在蘇州舉辦
小海詩歌學術研討會在蘇州舉辦
(記者 王凡)日前,吳文化視野中的蘇州新詩暨小海詩歌學術研討會在蘇州職業(yè)大學舉辦,來自南開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揚州大學等高校的學者,以研究小海詩歌為切入點,共同探討蘇州新詩的發(fā)展規(guī)律,挖掘江南文化的豐厚內涵。
△研討會合影
研討會上,嘉賓們從精神建構、美學范式、對中國新詩寫作及理論建設的貢獻、與中國傳統詩歌的關系等方面對小海詩歌展開了深入研討,并著重探討了江南吳地文化對小海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以及小海對滋養(yǎng)他的地域文化的超越。
△范小青在研討會上發(fā)言
江蘇省作協名譽主席、蘇州市文聯名譽主席、著名作家范小青表示,小海是蘇州詩人的一位杰出代表,從開始創(chuàng)作就超越通常的詩歌流派和詩歌潮流,執(zhí)著于個性化的寫作,以其特異的生命感受觀察生活、獨立思考、感悟人生,以先驗和經驗融合的審美范式進行創(chuàng)作。可以說,小海詩歌回到了凡俗本真的生活,在真實而平凡的生活中尋找詩意、體悟真諦,由此獲得生命本真的體驗和領悟,無疑是對吳地詩歌的繼承、弘揚、創(chuàng)新。她同時談到,此次研討會也是對吳文化的一次宏大張揚,將助推江南品牌文藝精品,把更多優(yōu)秀文藝作品貢獻給人民、貢獻給時代。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羅振亞說,小海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詩人,不僅屬于蘇州,更屬于吳文化,對其詩歌的探討有利于推進蘇州詩歌、江蘇詩歌的繁榮。小海始終以很強的方向感,秉承獨立的精神立場,最大限度地拒絕外在寫作風氣的同化和裹挾,為詩壇提供了沉靜、睿智而自然的個人化風格。
青島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呂周聚認為,小海既是詩人、又是詩歌評論家,能將感性與理性融為一體,把批評對象納入文學史的坐標內予以考察。小海的詩歌批評從語言、節(jié)奏、情趣等角度切入,運用形象化的語言來闡明抽象的學理問題,探討詩歌的內部規(guī)律,顯得富有趣味和詩意。
“回顧小海從少年成名到今天的詩歌創(chuàng)作歷程,可以發(fā)現詩人與其所生活的時代之間形成的獨特關系:因為疏離而如此貼近,以充滿敏銳的直覺穿越生活的表象,觸摸存在的本真。”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霖關注到小海詩歌作品中對“聲音世界”的建構,“小海提煉、改造和轉化口語的努力一以貫之,摒棄傳統的韻腳,也不刻意追求詞語的錯落有致,顯得自然而然。”
△研討會上的小海
小海,原名涂海燕,江蘇海安人。畢業(yè)于南京大學中文系,現任蘇州市文聯副主席。從1980年起在海內外報刊發(fā)表詩千余首,詩入選過百多種選集并被譯成多國文字。著有詩集《必須彎腰拔草到午后》《村莊與田園》《北凌河》《大秦帝國》等;隨筆集《舊夢錄》《詩余錄》;論文集《小海詩學論稿》等。曾獲《作家》詩歌獎、“天問詩人獎”、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長江杯”江蘇文學評論獎等。
回首自己的寫作生涯,小海感慨良多,對于詩歌他有無限的感恩,感恩詩歌帶來的一切。他說,一方面,詩歌與文學讓他擁有了另外一種人生,以詩人的身份感知生活與世界;另一方面,詩歌能夠時不時喚醒自我,喚醒人性中的美好,讓他不被凡俗的生活和利益所蒙蔽。“我主要的一些詩歌創(chuàng)作都是在蘇州完成的,她的歷史文化、當代生活、人文地理都深深影響了我。”小海認為,江南文學的生命力更在于其現代性——她是全方位開放的,孕育著各種可能,“江南一直被書寫,也將永遠被書寫。”
研討會上,嘉賓們還由小海詩歌的影響力還引申出融媒體時代詩歌的傳播等論題,從而梳理和體現了蘇州新詩文化的發(fā)展脈絡和走向。
江蘇蘇訊網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江蘇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本網按規(guī)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請致電025-86163400 ,聯系郵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