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民生 服務社會 發(fā)掘真相 傳播價值 感謝您瀏覽江蘇蘇訊網。 歡迎投稿:郵箱724922822@qq.com 客服電話: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從貧困村變身揚州市民“菜籃子”聽聽村民的致富經

2020-07-28 08:51 來源: 編輯:現代快報 瀏覽量:0

(通訊員 廣宣 記者 顧瀟 文/攝)地處揚州市廣陵區(qū)東南角的育新村,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經過多年的綠色發(fā)展,他們逐漸走出了一條高效農業(yè)發(fā)展路徑?,F在,蘇中地區(qū)最大的農副產品批發(fā)市場之一——聯誼農貿批發(fā)市場也將搬遷至育新村,讓這里成為揚州市民名副其實的“菜籃子”。

△育新村農民集中居住的別墅區(qū)

曾經的“泥腿子”住進了豪華別墅

從揚州市區(qū)出發(fā)沿著沙灣南路一路向南,開車不過20分鐘,就能看到一排排新式的三層別墅。這里就是廣陵區(qū)沙頭鎮(zhèn)育新村的農民安置小區(qū)——人和佳園,看著眼前亮麗的風景和民居,很難想象幾年前,育新村還是沙頭鎮(zhèn)經濟基礎最差的一個貧困村。

△育新村農民集中居住的別墅區(qū)

育新村位于沙頭鎮(zhèn)東南側,東與李典鎮(zhèn)接壤,南靠鎮(zhèn)江市共青團農場,曾是揚州市有名的貧困村。90后的杭凱從小在育新村長大,談起育新村的小康建設,他給記者講了自己家三代婚房變遷的故事。“奶奶常跟我說,她和爺爺的‘結婚新房’,是一間快要坍塌的草房。房子里,除了6個碗、一張借來的床之外,再無長物。在上世紀60年代的農村,我家也是屬于很窮的那一類。因此,擁有幾間磚瓦房,是她和爺爺那個年代最大的夢想之一。”杭凱說,30多年前,杭凱父母結婚時,育新村大多已是磚瓦房。那時候,誰家能有個二層樓,在村里就算是“有錢人”了。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部分率先富起來的農民開始告別磚瓦房,搬進了樓房。

△村民站在自家的新居前非常開心

現在,育新村村委會門口,建起了一排排別墅。杭凱說,這里以前是一片桑樹田,現在建設成了農民集中安置區(qū),農民原先的老房子拆了就在這里集中居住。“住上別墅,這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

家中的頂梁柱現在成了最清閑的人

走進農民集中安置區(qū),一排排小別墅整齊排列在道路兩側,沿著“彩虹路”漫步而行,道路北側還有一處小游園,曲徑通達,涼亭精致,村民朋友們在這里閑談、賞景、納涼。

△育新村的“彩虹路”

今年60歲的高欽是第一批搬進安置區(qū)的農戶,“這里環(huán)境好、空氣好,房子有200多個平方,我們早就想搬到這里來居住了。”記者見到老高時,他正在家里忙著帶孫子。老高是個木匠,“以前都是騎自行車進城做木工,遠的地方要騎兩三個小時。”老高家有5口人,但是家里一共只有3.7畝地,靠種地根本養(yǎng)不活一家人,作為家中的頂梁柱,年輕時候的老高起早貪黑外出打工。“我們村土地少人口多,人口有2777人,耕地面積只有3260畝。”育新村黨總支書記梁亮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由于基礎薄弱,過去育新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村級收入只有4.7萬元,還有70多萬元的債務。

“窮則變,變則通。”梁亮告訴記者,針對育新村的貧困狀況,幾屆村兩委認真調查研究,找癥結,定措施,明對策,謀出路,決心盡快改變落后的面貌。經過多年的摸索,育新村形成了以發(fā)展高效農業(yè)為主的發(fā)展路徑。

△育新村內新建的萬平連棟大棚項目

“我們現在在村里就好就業(yè)了,我老太婆60歲了還能在企業(yè)打工。”老高的女兒女婿現在在沙頭鎮(zhèn)服裝廠上班,妻子在一家小企業(yè)里上班,全家一年能有十五六萬元的收入。“現在生活小康了,原來我這個頂梁柱,現在反而是最清閑的人了。”

“綠色”鋪就貧困村的小康底色

" 現在我們育新村集體和農民都富起來了。" 梁亮給記者翻出了最新的數據。2019 年,育新村全村三產總值達到 3.4 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 4.08 萬元。

是什么讓育新村在短短數年時間里發(fā)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育新村的干部和群眾給出了答案,“我們以前雖然是貧困村,但一直堅持綠色和農業(yè),我們深知土地和農業(yè)是農民和農村的根本。”

2010年,一家企業(yè)老總主動找到育新村,想投資1000萬元,把辦在揚州市開發(fā)區(qū)的預制廠,轉移到村里。為滿足項目20畝土地供應,需要砍掉10畝樹林。結果村民代表開會表決,7名代表一齊反對,項目最終沒能進村。

而差不多在同一時間,種花卉的馬成國卻被請進了育新村。“我這個花卉場目前擁有40多畝溫室棚生產場地,年產各種草花300多萬盆。”馬成國告訴記者,育新村的黨員干部對花卉場的發(fā)展功不可沒,“不管出現什么問題,只要一個電話,村干部就會到現場幫忙解決。”

“一直以來育新村都在謹慎地‘選資’,把一批無污染、技術含量高的項目‘篩’出來,寧可發(fā)展慢一點,也不讓綠色資源在這一代人手中提前透支。”梁亮告訴記者,現在育新村已經是沙頭鎮(zhèn)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的“主戰(zhàn)場”,是揚州市民的“菜籃子”。接下來,蘇中地區(qū)最大的農副產品批發(fā)市場之一——聯誼農貿批發(fā)市場也將搬遷至育新村,不久后,這里將崛起一座蘇中區(qū)域的“互聯網+現代農業(yè)”菜籃子示范中心。村民們高興地表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就是我們村的小康底色。”

原文地址:http://www.xdkb.net/p1/105987.html
江蘇蘇訊網客服:025-86163400
【責任編輯:陸超】

江蘇蘇訊網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江蘇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本網按規(guī)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請致電025-86163400 ,聯系郵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