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溥的一生是怎樣的?在獄中苦讀十年書 最后當上了內(nèi)閣首輔
楊溥的一生是怎樣的?
話說,明成祖(朱棣)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農(nóng)歷閏九月,朱棣北征結(jié)束,率師回京。
皇帝北征歸來,接駕自然是必須的程序與儀式。
于是,留守京師的皇太子朱高熾(即明仁宗)派遣使者,前去迎接圣駕。
接駕之事,不知道是什么環(huán)節(jié)出了差錯、或者就是朱棣看皇太子不順眼、或者根本就是朱棣在沒事找茬。
最終,朱高熾的這次迎駕,被朱棣認定為是稍嫌遲緩。
另外,朱棣還認為迎駕之時,上呈的書奏言辭不當。
古往今來,接駕稍嫌遲緩,無論在怎樣的在當權(quán)者的眼中,一般而言,肯定都是大事。
因為,無論出于什么原因、無論出了什么狀況,對迎送遲緩的解讀,都會認為其中包含有大大的不敬。
不要說接駕遲緩會被認定為不敬;就是普通的接人遲緩、接車遲緩,都會被認定為不重視、不尊重。
當日,所謂的迎駕遲緩之事發(fā)生后,漢王朱高煦(朱棣次子,母仁孝文皇后徐氏)馬上抓到把柄,遂借機大力對太子進行譖毀。
試問:為什么會是朱高煦?
為了說明相關(guān)情由,這里就來看一看朱高煦的一些情況: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起兵,進行所謂的“靖難”,以對抗朝廷。
出兵之時,朱棣命令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他攜次子朱高煦親自出征。
后來,朱高煦經(jīng)常作為前鋒,征戰(zhàn)沙場。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的白溝河之戰(zhàn),朱高煦率領(lǐng)精銳騎兵沖鋒陷陣,斬殺都督瞿能父子。
隨后,朱棣兵敗東昌(今山東聊城)、大將張玉戰(zhàn)死,是朱高煦率軍趕至,擊退朝廷軍隊,才將其父朱棣救出。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被朝廷軍隊擊敗,朱高煦率眾及時趕到,朱棣見此大喜,道是:
“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兒應當奮勇再戰(zhàn)。”
據(jù)說,朱棣還撫摸著朱高煦的背部說道:
“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
(似乎有潛臺詞。)
于是,朱高煦親率軍隊力戰(zhàn),將朝廷軍隊擊退。
在所謂的“靖難之役”中,朱棣多次瀕臨危難,都是在朱高煦的力戰(zhàn)下,轉(zhuǎn)敗為勝。因此,朱棣認為,朱高煦很像自己。朱高煦也以此自負,并恃功驕縱,多行不法之事。
朱棣登位后,最初,在儲貳還未確定之時,淇國公邱福就對朱棣說,漢王有功,適合立為太子。
邱福是誰?
邱福(公元1343年~公元1409年),鳳陽(今安徽鳳陽)人;行伍出身;原為燕山中護衛(wèi)千戶;在所謂的“靖難之役”中,他屢立戰(zhàn)功,累升至中軍都督府左都督,被封為淇國公,位居功臣之首;后來,他又被加為太子太師;北伐韃靼,他輕敵冒進,中伏戰(zhàn)死,全軍覆沒,遂被褫奪世爵。
邱福所言,肯定不是信口開河;朱棣心下或許也有此意。但是,出于種種考慮,朱棣沒有貿(mào)然將朱高煦立為皇儲。
之后,朱棣又私下秘密征詢解縉。
對此,解縉回答:
“皇長子(朱高熾)仁孝,天下歸心。”
朱棣聽后,什么話都沒有說。
朱棣向解縉詢問儲君一事,大約也是從朱棣那里傳到漢王朱高煦的耳朵里的。為此,朱高煦對解縉非常痛恨,多次在朱棣跟前對解縉進行攻擊。
猜想,解縉的回答完全不符合朱棣的心思,因為這樣,朱棣對解縉也滿懷憎惡吧。
結(jié)果,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將解縉下入錦衣衛(wèi)大獄。
再后來,錦衣衛(wèi)都指揮使紀綱揣摩上意,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將解縉灌醉后,埋在積雪之中,活活凍死。
其實,朱棣和朱高煦的心思大約是一樣的。
關(guān)于立儲之事,朱棣因為懷恨,可以將解縉下獄、并委婉授意將其處死。
由此看來,朱棣對太子朱高熾,應該沒有什么好感。
沒有好感是事實;但是,太子是自己的親兒子,也是事實。
面對這樣狀況,怎么辦?
于是,朱棣將內(nèi)心的不悅與憤怒,全都撒在了皇太子周邊人等的身上。
這一次的接駕遲緩,朱棣正好找到了一個可以宣泄的機會。
關(guān)于當日接駕及嚴懲東宮屬官的事情,具體情況是這樣的:
太子朱高熾派遣兵部尚書金忠等人,奉持書奏,前往迎駕。
迎駕人馬到達之后,朱棣認為迎駕遲緩,而且書奏言辭不當,他大怒道:
“這全部都是輔導佐助太子的東宮屬官的罪過!”
加之漢王朱高煦進言譖毀,又是火上澆油,于是,朱棣先派人將吏部尚書蹇義、學士黃淮、諭德楊士奇、洗馬楊溥、芮善及司經(jīng)局正字金問等逮押過來問罪。
幾人逮押途中,朱棣下旨,寬宥了蹇義,讓他回南京去。
又命令將黃淮先關(guān)押進北京大獄。
次日,楊士奇及金問相繼到達。
朱棣說道:
“楊士奇姑且寬宥他。我從來都不認識金問,他是怎么得以在東宮作侍從官的?”
然后,命令法司鞠訊金問。
很快,朱棣又召來楊士奇,訊問東宮之事。
楊士奇回答說是:
“太子孝敬誠至,如果對陛下有所不是,都是臣等辦事不周。”
隨后,楊士奇也被朱棣下入錦衣衛(wèi)大獄。
不過,沒多久,楊士奇就被朱棣特別開恩宥赦,并準其復職。
在法司鞠詢金問時,其供詞之中,提及楊溥。
于是,楊溥等人也相繼被逮押入獄。
朱棣這樣做,的確是凸顯了皇帝的威嚴。
可是,這么做,對于未來執(zhí)掌大寶的儲貳而言,無疑是顏面掃地的事情。
這件事情,成為解縉入獄之后,永樂朝立儲之爭中的第二場大的變故。
當日,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因系朱棣“靖難”舊人,而幸未被禍。
簡單說一下金忠。
金忠,朱棣起兵“靖難”,金忠以謀士隨軍征伐,屢獻良策;朱棣稱帝,金忠被進升為工部右侍郎;后來,他又被升為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朱棣在立儲問題上猶豫不決時,金忠力推立儲以長;之后,他還竭力保護太子及其他東宮官屬。
被下入大獄的東宮屬官之中,如前所述,楊士奇比較幸運,沒在獄中呆多久。
楊溥、黃淮、金問等人,就沒有那么好的運氣。這次入獄,他們被送進大牢之后,一關(guān),就是十年之久。
楊溥入獄之后,周遭的一切都變得非常凄慘。
猜想,當時楊溥家里的情況也比較艱難,加之楊溥入獄時日長久,故而,家人對他的食物供應多次斷絕。這是楊溥當時在獄中生存條件的艱困。
楊溥入獄那些年,朱棣動不動就處置大臣?;实鄣男乃钾蠝y,不經(jīng)意間,大臣就被下獄,甚至項上人頭朝不保夕。那些身在牢獄的官員,性命更是岌岌可危。這是楊溥當時在獄中政治氛圍的肅殺。
監(jiān)獄之中的條件,可想而知,這個就更不用說了。這是楊溥當時在獄中生活環(huán)境的惡劣。
就是在這樣艱困、肅殺、惡劣、隨時都可能面臨死亡的環(huán)境情況下,楊溥更加用功、更為勤奮。
身系詔獄十年,楊溥讀書不輟。
史書記載,十年之間,楊溥將經(jīng)、史、諸子等書籍,讀過好幾遍。
(由此可見,楊溥所蹲的大牢,是可以讀書的;或許,他也沒有被強制進行體力勞動。)
見到楊溥如此讀書,一同在獄中受難的人勸阻他道:
“事已至此,還讀書做什么呢?”
楊溥回答說:
“朝聞道,夕死可矣。”
(按,此夫子語,見《論語·里仁第四》)
(未知,楊溥所讀之書,所言之辭,他可曾細思?夫子之道,君臣之義,在所謂的“靖難”時節(jié),自己的所作所為,可曾與道義相合?)
關(guān)于楊溥詔獄十年,讀書不輟一事,明人吳應箕在其所輯《讀書止觀錄》中記述之時,曾經(jīng)感嘆道:
“古人著書讀書,每發(fā)憤于窮苦患難之際,今人平時先自廢棄,況患難時乎!若必待患難來而發(fā)憤,此其所以終身廢棄也,此其所以終世偷生也。朝聞夕死,吾深有慕于楊公。讀書者當觀是。”
吳氏所云,辭義較為曉暢,不做贅釋。
楊溥系獄十年,獲釋之后,在明初的政壇上可以說是光彩奪目。其詳細履歷,見前文楊溥介紹。
就是因為楊溥有后來的通達,所以,世人在記述楊溥系獄讀書一事時,還多描述:
楊溥得釋之后,作為閣老,朝廷的大制作,多出其手筆;楊溥晚年的遭遇,當年他在獄中讀書一事,其功不可沒。
明人李賢(明代名臣)所著《古穰雜錄摘抄》中,在述及楊溥獄中讀書一事時,曾經(jīng)說道:
“蓋天將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而玉成之如此。”
李賢還說:
楊溥為人謙恭小心,對待吏卒時也從來不敢輕慢。
李賢又說:
當日,楊溥初入鄉(xiāng)試,被取為首選。其時胡儼主掌文衡,在楊溥所刊之文上批語云:“初學小子,當退避三舍!老夫亦讓一頭地。”又曰:“他日立玉階方寸地,必能為董子(董仲舒)之正言,而不效公孫(或即公孫龍)之阿曲。”時人多認為胡儼識人。后來,胡儼因病免歸。明仁宗、明宣宗以來,楊溥位望益高,但是,對于胡儼,楊溥終身執(zhí)門生禮,胡儼也自任而不辭,士論對兩人都以高度的評價。
關(guān)于讀書之事、關(guān)于楊溥詔獄十年苦讀書之事,至此,已經(jīng)大略講說完畢。
讀書的事情,感覺前文已經(jīng)講說清楚。
楊溥詔獄十年苦讀書之事,再總結(jié)補充一下:
第一、讀書人,立身須正。所謂正,就是要有獨立的人格、要有對道義價值的堅持。
第二、楊溥詔獄十年苦讀書的精神,是值得讀書人學習的。如果沒有身為建文文臣而迎附朱棣一事,楊溥真可以說是圣賢之人了。我們不需要去苛責楊溥,但是,歷史會一直記載他的一切行事。
第三、時空不斷轉(zhuǎn)換,歷史持續(xù)變遷,道義價值的具體內(nèi)容也會變化,我們不能食古不化、不能拘泥固執(zhí),但是,無論如何,讀書人的獨立人格一定要保持、對信仰價值的堅持一定不可以松動。
文末,再補充一點資料。
上文之中,那位朱棣自稱不認識的金問,究竟是誰呢?
金問(公元1370年~公元1448年),字公素,別號恥庵,吳縣(今屬江蘇)人。
金問自幼穎敏莊重,喜愛讀書。據(jù)載,一日之內(nèi),他可以記住千余字的文章,并知曉其中的大義。
弱冠之時,金問曾跟從俞貞木學習《易經(jīng)》。
因家境貧寒,無書可讀,金問只能從別人那里借書。借到書籍之后,他會加緊閱讀、用心暗暗記誦,這樣,書中的內(nèi)容,他都能通曉洞達。
明成祖永樂初年,金問被舉薦為司經(jīng)局正字。
明仁宗朱高熾在東宮之時,素來就知道金問其人。
后來,因為太子迎駕遲緩一事,金問牽連坐罪,被朱棣逮系詔獄長達十年之久。
獄中十年,資用常會無以為繼,但是,別人的饋遺,如果不合道義,金問絕不接受。
當時,學士永嘉黃準、洗馬江陵楊溥,也被逮系在獄,黃、楊、金三人意氣相投、相處很好。其時,三人省躬念咎之暇,各持一經(jīng),相互講論。
金問曾說:
這就是我對待憂患之道。
明仁宗即位之后,升金問為翰林修撰,以備顧問。
金問論議時政得失,常得皇帝褒揚、其言常被嘉納;為此,皇帝還賜予他文綺、米糧、錢鈔。
明宣宗宣德乙卯(公元1435年),金問被擢升為太常寺少卿兼侍讀學士。
明英宗正統(tǒng)癸亥(公元1443年),金問被調(diào)至南京太常寺。乙丑(公元1445年)冬,朝廷進升金問為禮部右侍郎。戊辰(公元1448年)春,金問辭世,朝廷賜予祭葬。
金問天性孝友,不會因為貧窮而特意儉嗇。
他的親兄曾經(jīng)患病,發(fā)熱嚴重,醫(yī)生說必須有螺方可醫(yī)治,其時盛寒天氣,金問解衣入水,找螺以進,其兄之病痊愈。
同鄉(xiāng)有喪不能安葬、有貧不能自養(yǎng)者,金問每每乘黑夜投錢給他們,并說,周濟他們,不是為了贏取名聲。
金問所作之詩,必根于理而達于情。
金問著有《青楊集》、《桂坊集》、《恥庵集》,皆藏于家。
金問所業(yè),以書法最為擅長,其書得魏晉人之法度。
他還特別精通星歷之學,但是,他從來都沒對人說過這一點。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江蘇蘇訊網(wǎng)版權(quán)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江蘇蘇訊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本網(wǎng)按規(guī)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請致電025-86163400 ,聯(lián)系郵箱:724922822@qq.com。